何西良指點青年演員們排練戲曲《三顧茅廬》
何西良劇照
何西良糾正徒弟們規韻、吐字、拖腔等方面的問題開欄的話
遠方無窮,歷史無涯。唯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能穿透時間和空間的長河,在手口相傳間記錄人類文明的延續。
于菏澤而言,經典非物質文化遺產,俯拾皆是。菏澤在國家、省兩級非遺名錄和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傳承人三個方面,均居山東省之首。這些文化遺產,堪稱菏澤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和菏澤古老族群的身份記憶,它蘊含著菏澤人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創造性和文化意識。拾起其中厚重的文化力量,就是從中傳承前人的智慧與傳統文化的血脈。
為更好地傳承菏澤非物質文化遺產,菏澤日報文化版即日開辦《走近非遺傳承人》欄目,將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帶您一起感受多彩非遺的獨特魅力。
7月30日,在牡丹區大平調非遺保護傳承中心排練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平調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何西良正在指點青年演員們排練戲曲《三顧茅廬》。
何西良主工生行,其本嗓演唱透明清純,發聲吐字鄉土氣息濃郁,極具韻味,代表劇目有《收姜維》《張三李四》《法魂》等,現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曾任菏澤市牡丹區大平調劇團團長。2009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平調代表性傳承人。
據何西良介紹,菏澤大平調也稱“大梆戲”“大油梆”,屬于梆子聲腔系統,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大平調傳統劇目有1000多個,流傳至今的700多個,經常上演的傳統劇目有《收姜維》《百花亭》等180余個。內容大多取材于《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古典演義小說。大平調主要流行于蘇、魯、豫、皖、冀五省邊緣地帶,按方言流行的區域分為東路平調、西路平調、河東平調,其中河東平調以菏澤為中心。2008年6月,大平調經國務院批準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何西良表示,菏澤大平調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非常輝煌,1992年,大型現代戲《張三李四》進京到中南海演出,榮獲第二屆中國人口文化獎。90年代后期,全國戲曲都開始走下坡路,劇團開始自負盈虧,劇團人員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創收和演出中,很難再有精力進行新的創作,“但即使在這么艱難的情況下,大平調劇團克服一切困難,排了《張三李四》《法魂》《天職》等一批劇目,并在省文化廳舉辦的第三屆、四屆、五屆、八屆文化藝術節中均獲表演一等獎?!?/p>
“我們菏澤老百姓很愛看戲,是個名副其實的‘戲窩子’。原來的演出都是商業性質,老百姓想看戲得自己拿錢,現在劇團都是免費給老百姓送戲下鄉?!焙挝髁颊f,現在大平調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傳承,愿意學戲的人太少,劇團里的演員大多都在50歲左右,等他們這批人退休之后,能擔任主演的人真的不是很多。
從2011年開始,他陸續收了幾名徒弟。去年,牡丹區大平調非遺保護傳承中心招收了20余名學員。何西良說,他認為傳承大平調不能僅僅局限于菏澤,無論是哪里人,只要愿意跟他學習大平調,他都愿意傳授。
來源:菏澤日報
在單縣“一村一年一場戲”文化惠民活動中,有一支四平調演出小分隊,很受農村群眾歡迎。作為單縣省級非遺項目四平調戲曲藝術的代表性傳承人,李世平既是劇團的臺柱子,也是劇團的“一把手”,在活躍農村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也在辛勤播撒著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
精彩評論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共0條評論